总编荐书 | 文钊:2016我的阅读
当你合上书,想象自己是那时那刻的古人,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你要怎么做?然后,请打开书看他是怎么做的,就此比较得失。
Category :三门峡app开发
Time ::2017-02-28
Client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台湾学者吕世浩是教人读史的。听他的课,总是被他问:在历史的那一刻,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办?当你合上书,想象自己是那时那刻的古人,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你要怎么做?然后,请打开书看他是怎么做的,就此比较得失。思辨的读史,我们所获并非一般的故事或史实,这里面有见识。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于人性的幽暗与光亮处,见到人生的智慧。

有时候,即使是一种假设,回到历史也会让人心惊。比如在1930年代的德国,当万字臂章放在面前的时候,你要怎样?如若敢于公开表态 绝不 ,或许就会被送入集中营;如果于集体狂欢中强迫自己不举起手臂行纳粹礼,也许马上被当做异类。当然,也许你会坦然地佩戴上它,血脉贲张,挥动手臂与众人一起高呼。这正是赛巴斯提安 哈夫纳无法言说的恐惧与痛苦吧。《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将我们的视线带入二战前的德国。这本书的副标题 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说明这是一部个人历史,但作者本人无疑是一个敏锐的社会观察家。即使我们曾经读到过关于那段历史的只言片语,作者冷静而清醒地描述与刻画,现在读来仍然令人不寒而栗。作者的儿子后来说,这本书 以目击者报道的方式,回到了一个问题:当初怎么会演变成那种局面?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哈夫纳那样,在佩戴上象征纳粹的万字臂章时,不断地在内心追问: 我 而今安在?这本书中有作者对于民族主义、集体意识的深刻反思。哈夫纳最终选择逃离,他于1938年移居英国。

历史的真相是,身在局中的人,往往并无察觉,甚至会觉得那些变化是合乎情理势所必然的。即使后来幡然醒悟的那些人,那时那刻也常常是最热切的欢呼者。而清醒地窥见现实底色的那些人,要么混入人流让自己跟别人一样,要么学会保全自己,远远地走开。

哈夫纳写下这一切,也只是在离开故国之后。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只写到1933年。这本书被德国媒体列为学生必读的50本书之一,与《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并列。

这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书,关心每一个特定时代里个体的命运和选择,不管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也许我只是太过好奇,喜欢问后来怎样,然后又怎样?有一类作者总是能够让我得偿所愿。

很早看《珍珠港》那部电影的时候,轰炸东京只是一个片段,读《轰炸东京》这本书,就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在所有英雄主义的传奇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不知道为何,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始终追问和被追问的都是远离我们生活的另外一群人。好吧,我得承认,我又丧心病狂地收了一堆有关二战的书,除了美英盟军的西线,这一年着重看了东线战场,就是苏德战场。比如《斯大林格勒1942》,坦白说关于东线,我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前苏联的几部影片,《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等。这些书,尤其是英国人、德国人的作品,给了我一个不同的视角。

轰炸东京

轰炸东京

斯大林格勒1942

斯大林格勒1942

回到现实,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身处智能时代。是的,我说的就是吴军的那本《智能时代》。我想这类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冲击。我们已经身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也许作者更重要的观察是,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需要经过大约半个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消化掉,一开始享受到变革红利的,只是一小部分经济体和一小部分人 确切地说,只有2%的人可以控制未来。

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

吴军给出了一个可能残酷但却现实的结论: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进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吴军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也是风险投资人。他是我喜欢的那类作者。看似深奥的科学与技术在他那里都是非常有趣而贴地气的。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们也就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看得出,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很多话题本来就是他的专业领域,但他显然是克制的,既保持了科学家的严谨,又懂得如何与大众沟通。

有些事情需要回头来看。尤其是当历史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深入其中。事过境迁,亲历者的讲述就值得重视,但这种讲述,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因而也不乏主观色彩。伯南克《行动的勇气》就是这样一本书,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部精彩的回忆录和具有亲和力的金融学和决策学教科书。

伯南克2006年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第二年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是风暴源头和中心。可以说他经历了整个危机应对和处理的全过程,并是决策圈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那一位。

这本书有内幕 美联储是如何与财政部等机构一起联手应对危机的,包括一系列决策的逻辑,比如为何放弃了雷曼却又救助了AIG;有思考 一个经济学家对于危机产生根源的剖析和危机过后的反思;还有完整的经济思想 作为研究大萧条闻名的学者,他这本书时时处处布满了学术气息,但依然通俗易懂,很照顾普通读者。

书名 行动的勇气 或许正是一种辩护 因为对美联储在危机中的表现和危机应对的质疑,即使在伯南克卸任后也从未止息。就我视野所及,把这几年出版的类似书籍摆在一起,比如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鲍尔森的《峭壁边缘》、盖特纳的《压力测试》,等等,伯南克的这一本算是最精彩的。

就我的读书体验, 知 的体系是建立 识 的基础。好书是能够帮助你知晓一般,但也可以引导你增进见识,帮助你从书中走出来。比如说宝万之争,它引发了对于公司和公司治理的激烈讨论。张维迎的《理解公司》一书,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理解公司所有权和治理结构问题。

理解公司

理解公司

张维迎说,他是以自己有关公司治理的理论视角整合了现有公司治理的经济学文献,在公司治理层面他提供的是 企业家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型 。这意味着就理论体系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是系统的,涉及公司治理问题的方方面面。但作者从来都是 有野心 的学者,他关注的是问题,讨论的是方向。张维迎的思维框架以企业家为中心很容易理解,因为他相信企业家才是增长的国王,他的观点一以贯之。

这本书放在 宝万之争 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背景下研读,结合过去一年来的论争,还是颇有滋味的。再考虑到作者1997年就着手写这本书,初版是在2005年,想必值得思虑之处更多吧。虽然现实而论,他的很多论断仍然是具有争议性的,比如他否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等等。

如果用一本书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应该是这本《管理百年》。一本老书,海尔的张瑞敏很多次在他的演讲中提到这本书。书的封面上那句话:管理上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几乎成为他在管理实践中的座右铭。这本书的作者斯图尔特 克雷纳曾经是一个商业记者,也是著名的商业史学家,他创办了全球首个管理思想家排行榜THINKERS50。

管理百年

管理百年

这本书介绍了自1900年到2000年间,管理学思想的演进和迭代。很可惜,这一部百年变迁史没有人什么事,企业成长史也是学习管理的历史。但是未来呢?企业可以贡献什么?或许我们应抱有更大的期望。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理论是空白,全球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细微处的编排用心而有趣,比如说正文之外,每一个10年,会列出道琼斯工业指数构成公司、哈佛商业评论的5篇热门文章,以及管理百年年表 究竟哪些事情应该被过去100年记录在案,在翻看这一页前不妨想想看,给出答案不容易。